官方咨询热线: 400-9988-666
News
400-9988-666
2025-07-08 16:18:40 文章来源: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阅读:1 字体: [ 大 中 小]
“不用来上班了。”2025年3月2日,张恪盯着手机屏幕上的通知信息,指尖微微发颤。这个曾让他充满职业信心的地方,此刻正将他推向失业的边缘。回想起近半年来的种种遭遇,愤怒与不甘在心中翻涌,他知道,一场维护自身权益的战斗已然打响。
时光倒回2018年12月,张恪满怀憧憬地入职上海墨海科技有限公司。此后六年,他先后与三家关联公司签订劳动合同,却始终在北京的同一办公区从事售前专家类工作,月薪稳定在3万元左右。这样稳定且优厚的待遇,让他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期待,从未想过有一天会陷入劳资纠纷的漩涡。
2024年6月,一切开始悄然变化。张恪在查看工资单时发现绩效工资被扣除了一部分,他起初以为是当月工作疏漏,并未在意。然而,接下来的几个月,绩效扣除金额逐月递增,到11月时,半年累计扣除的绩效工资已超过3万元。他向部门主管询问,得到的答复仅有冷冰冰的“季度评估为C级”,对于评估标准和依据,主管却始终含糊其辞。
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。11月22日的公司线上会议上,薪资调整方案的通报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张恪心中炸开:从12月1日起,月薪高于1万元的员工按七折发放。这意味着他每月收入将减少9000元,加上之前不明不白的绩效扣除,实际收入已大幅缩水。会后,他找到人力资源部要求签署降薪书面协议,却被以“公司经营困难,统一调整”为由拒绝。此时,张恪心中警铃大作,预感到工作将面临更大变动。
果然,2025年2月28日,人力资源经理在会议室开门见山地告知他公司决定解除劳动关系,并称将支付11万多元补偿金,分九期发放。张恪当场指出,补偿金金额不符合法律规定,分期支付方式也不合理,要求完善方案。但双方多次协商无果,最终收到了那条让他失业的通知信息。
失业后的张恪并未慌乱,在朋友建议下,他整理了入职以来的所有劳动合同、工资单、绩效通知等材料,于3月中旬走进了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,李艳芳律师接受律所指派代理此案。
冠领律师接手后,迅速展开细致调查。他们发现,尽管张恪先后与三家公司签订合同,但工作内容、办公系统、管理人员始终未变,三家公司(墨海科技、墨川数据、墨云软件)实为关联企业混同用工。通过核对银行流水,发现工资发放主体虽变,但资金均来自墨海科技公司;提取办公OA系统记录,显示三家公司人员混用、管理统一;研究绩效管理制度,更是发现“C级评估”缺乏明确量化标准,且未按规定进行绩效小组面谈,考核流程存在严重瑕疵。
法庭上,被告代理人以“经营困难”“岗位撤销”为由企图证明解除劳动关系的合法性。冠领律师据理力争:“用人单位以客观情况重大变化解除合同,必须先与劳动者协商变更合同,贵公司既未提供岗位撤销的实质性证据,也未完成协商前置程序,解除行为明显违法。”针对绩效扣除和降薪问题,律师用充分证据证明了公司处理缺乏依据。
2025年6月20日,法院作出判决,确认张恪与三家公司存在劳动关系,墨海科技北京分公司需支付违法解除赔偿金21万余元及工资差额1.3万余元,另外两家公司承担连带责任。拿到判决书的那一刻,张恪悬了数月的心终于落地。冠领律师在整个过程中展现出的专业与严谨,让他在这场复杂的用工纠纷中,真切感受到了法律的公正与力量。
这场历时半年多的维权之战,不仅是张恪个人权益的捍卫,更成为了类似职场纠纷的典型案例,为劳动者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提供了有益借鉴。(除冠领律师外,本文公司及人物均为化名)
撰稿人:姚晓婷
审核主编:段光平